mega888 專欄文章

自從基因圖譜的出現,人類對於DNA便十分著迷,科學亦開始嘗試充當上帝,複製生物,複製羊多利更是全球觸目。從此,大眾對基因便有著誤解,以為相同基因便等於有相同能力、性格甚至記憶!這誤解可從很多科幻小說及電影看出來。像邪惡機構成功複製並取代了主角,把所有生活都佔據了…這種故事看得觀眾咬牙切齒!

可是,複製這個概念並非新事,完全相同的基因現實生活中就是同卵相生的兄弟或姊妹便是了。雖然基因一樣,在胚胎成長時細胞不斷分裂,有少部份會受環境輕微差別而影響導致思考及行為有輕微差別。

數年前,一名母親帶著一對雙生兒從台灣來港找筆者求助,原因是同卵相生的兄弟中,較早出生的哥哥被評估為閱讀障礙,而弟弟則屬正常。從學習給果亦看出兩位同是10歲的男孩在學習上的分別。

透過『皮紋分析』發現兩兄弟的結果相當近似,唯一有分別的腦區來自尾指所代表的枕葉區,屬視覺功能腦區。弟弟在該腦的皮紋特質與哥哥只差一線,但在皮紋學的定義上便屬於不同的排列模式,兩種排列模式在傳統學習環境有明顯的能力差別,最終使兩兄弟的學習結果南轅北轍了。

即是說,即使今天把愛因斯旦複製出來,他的天賦在今天的環境可能因輕微的差別而做出不同『皮紋分析』結果,最終可能發展出不同的優勢。家長還是先了解您孩子的個別特的為上,好讓自己更能在環境中找到合適的方法。

逢星期五上載

圖片來源:互聯網

12港鐵智力題– 問題

01最姿整老公?
02連續放假二日?
03東海龍皇的寶物?
04雨過天青?
05禁走直路?
06派去守水塘的娛樂?
07全球最有價值的寶藏?
08最多人紅星發源地?
09掛衫時跌了波褲下來?
10行勇敢之路?
11最後的防線?
12全球盛事?
13最多冠軍居所?
14姓賴的皇帝?
15廁所附近?
16大氣層以外?
17酒吧員工去行山?
18反轉男盜女娼?
19香港第五大島嶼?
20疏通潮漲渠道?

 

12港鐵智力題– 答案

01美孚 (美麗丈夫)
02油麻地 (休息孖day)
03深水涉 (深水寶藏)
04彩虹 (自然現象)
05荃灣 (完全轉灣)
06觀塘 (睇住個水塘)
07鑽石山 (成個山都係鑽石)
08康城 (影展)
09樂富 (落褲)
10火炭 (行火炭)
11砲台山 (國家防守)
12奧運 (四年一度全球關注)
13第一城 (考第一城市)
14荔景 (Lai King)
15坑口 (屎坑門口)
16天后 (天空後面)
17調景嶺 (調酒師行去山嶺中看風景)
18南昌 (女盜男娼)
19青衣 (地理常識)
20大水坑 (好大水渠)

相隔近五十年, 人類又再有登月器登陸月球了。嫦娥三號已在香港時間12月15日清晨登陸月球虹灣登陸。而中國是繼美國、蘇聯以後, 第三個能夠運送飛行器並且著陸在異星的國家。
 
Apollo 17 Moon Rover
圖片來源:fineartamerica
 
五十年過去, 影像科技有飛躍的進步, 我們期望可以見到更高清的月球表面影像。雖然至今仍未有嫦娥三號傳來的影像片段, 我們都可以看著舊有的登月片段望梅止渴。外國有朋友將阿波羅16號登月計劃片段重製, 令到畫面更加穩定。
 
原版:

 

數碼復修版:

因為影像技術進步, 已有愈來愈多的歷史片段變得清晰, 好讓我們更認識歷史的真相!
 
來源: Gizmodo

音樂劇演員要能歌擅舞。到底具備甚麼條件才能成為出色的音樂劇演員。跨界編舞鬼才伍宇烈為你解開「能舞」的秘密。近年在劇場冒起得極快的張國穎,代表作如《一屋寶貝》,近作則為以梅艷芳為藍本的獨唱劇《蔓茱莎華》,張國穎到底如何「造就」自己成為「能演能唱能跳」的演員呢?

 

Credit:

主持:岑偉宗、謝嘉豪
嘉賓:香港芭蕾舞學會藝術總監及编舞伍宇烈、舞台劇演員張國穎
剪接:Bonnie Tang
撰文:岑偉宗
節目總監:甄子程

潘樹仁

記憶之中,小孩子的時候,很少和祖母到茶樓飲茶,年紀較大也沒有太多和父親飲茶。這些情況在六、七十年代的中下家庭,是普遍而正常的事情。後來自己獨立出外工作,開始有較多時間和母親到茶樓飲茶。一家人飲杯茶食個义燒飽,雖然是簡單不奢侈的消費,但帶來眾多的喜悅和家庭溫暖。香港地狹人多,到茶樓與親戚朋友聚會,是一個很方便的選擇。

中秋節和端午節,是我腦海中的快樂時光,尤其是端午節,因為家裡的母親會包一些糉過節,一塊肥豬肉和少許的蛋黃,足夠混和入口溶化的綠豆。端午節的中午時候,大家聚在一起,打開竹葉,糉子就令我笑逐開顏,最少都有一天的開心。

時至今日,一家人聚食的時間很少,女兒大了,自己在外飲食,兄弟姐妹門各有家室,較少見面。反而是很多文化界的朋友,互相往來,為著推動中華文化而努力,經常聚首工作和飲宴,其至吟詩作對,增加無限的愉悅,成為同道中人。人成熟了,或者長大了,都以相同工作和相同喜好的人同聚,食飯這種重要的時刻就與他們共同分享。

鄭德禮

在生活中,總有些事情讓人不以為然﹔ 每天重複著生活中的行為,視為習慣。習慣令人安然,令人失去檢視生活的能力。時間、環境、地點、食物、心情不斷行轉,生命卻避免不了「食」,在食的行轉同時卻產生了不同的特質的我們。是我們的特質融入了此生命中不可缺的環節,還是我們的文化注入了食的文化之中﹖

每天的聚食,令家庭總有一點時間相聚。起與落﹔喜與樂,我們背負著不同的故事在社會中行走,而「食」亦總讓不同的遇上。從前與家人同住,每天晚飯時間為八時半,不論你在家中的位置如何,總得準時。因為就算把餸菜留下,但總不會把人也留下。你或許在早上經歷了不愉快的,或許有使你感到愉快的,這晚餐是良機讓你流露。相對廿年的飯桌,早已變成智慧與情感交雜的地方,不再只是食物的味道。

每人手執自已的主題,各有故事,沒有特定的人格發展,沒有警世的理論支持,沒有對,沒有錯。食,可是一個過程,也是結果﹔是多元,也是融合。

逢星期三上載

圖片來源:互聯網

版權所有©2013 創動力媒體 Dynamix

hd-porn-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