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宗很有趣的新聞,一居於美國的中國男子,與太太結婚後誕下了三名「出奇地醜樣(Incredibility ugly )」的兒女。該男子最初懷疑兒女不是自己的親生,因為無論自己或是妻子都是相貌娟好,沒有理由自己的兒女都是「奇奇怪怪」。
最後經過DNA 鑒定後,證實三名兒女都是兩夫婦親生,而兒女相貌貨不對辦的原因竟是妻子「易容」!?
事緣男女雙方認識之前,女生們曾經花費數十萬元去韓國整容,那整容過後當然是成功變索女。可是整容不包括重整基因,女方後天的美貌並不能遺傳到後代。
男方知道後,當然是火起三千丈!他立刻要求和妻子離婚,並且索近百萬港元。
不過,有網友指出這宗有趣新聞其實是惡作劇, 因為他們找到有新聞網站已經在2012年報導過相似的故事,也有網友懷疑那張搞笑全家幅其實是廣告硬照,不過也有網站認為這是真人真事。孰真孰假,就由看倌自行決定了!
Source: Huffington Post, Chicago
潘樹仁
廣東人或現代人,用一個字的名較少,兩字較多。「姓」這個字,是「女」「生」兩部份,上古女性為部落酉長,為了識別身份的尊貴,開始用姓氏為代表,往後貴族都有姓氏,用父親的姓配成「名」。社會轉變為男性父系中心,兒女就跟著父親的姓氏。還有很文明的禮節,就是古代同姓不能通婚,現代醫學解釋很清楚,近親結合,容易產生痴呆或其它多種病症。(現代廣闊繁衍,已經不計較同姓的問題)
古代男子成人加冠禮(女子成年稱為笄禮)後,會另外選取「字」,或稱「志字」,因為是自己選擇,有志願的重要意義,為自己的未來人生設定目標,真正把持自我的生命,為一切負上行為的責任,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篇》指出「志」為「祇有人在其有一真正的志願,以主宰其實際存在時,人才真成為一頂天立地,通貫內外人己的真實人格;亦才成為一能開創文化,成就客觀的社會事業的人格,此之謂真正明體達用的人」。在家族的長輩,可以被稱呼名,朋友之間,便要相互稱呼「字」。《儀禮.士冠禮第一》:「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鄭德禮
曾分享,已故的爺爺為我立名為「德禮」,希望我既能以德容人,又能以禮待人。名字除了表達出歷代血脈的承傳,「德」與「禮」是家人對我在此生的寄望。事實上,不論在東方或是西方,我們每一位的「名字」都是上一輩對未來、對於人生、對於我們的寄望。
根據聖經創世記十七章五節,遠至公元前,耶和華便與亞伯蘭(Abram)立約:「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因此亞伯蘭最終被改名為亞伯拉罕,在希伯來語及阿拉伯語的意思解作「多國的父」,涵義則是「地位崇高的父親」。
公元後的今天,名字的重要性絲毫不減。英國皇室劍橋公爵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 Duke of Cambridge)和劍橋公爵夫人凱特(Catherine Elizabeth Middleton, Duchess of Cambridge)在剛過去的七月誕下麟兒,定名為「佐治•亞歷山大•路易斯(George Alexander Louis)」。據報導,「佐治」這個名字象徵著英國王室的傳統,代表榮譽和勇敢,亦帶著當今英女皇對父親佐治五世的敬意。
在香港戰後時期,我們會經常聽到一些熟悉的名字,如「國強」、「富強」、「家健」等,其實當中便承載著前人的寄望。更重要的是,這份寄望亦是一份祝福。這是我們生於世所領授的第一份祝福,更是陪隨一生的祝福。
逢星期三上載
圖片來源:互聯網
獅子山下
香港有今日的成就,奠基於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起飛於七十年代。在七十年代裏,有一個電視節目叫"獅子山下",節目有一首主題曲*,很能代表香港式拼博精神。大家可記得羅文的歌聲嗎?也許,這同舟共濟的精神,已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漸漸遠去嗎?在這裏,讓我們重溫一些曲詞,撫昔看今,你可有什麽感觸?
*
人生中有歡喜
難免亦常有淚
我地大家
在獅子山下相遇上
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人生不免崎嶇
難以絕無掛慮
既是同舟
在獅子山下且共濟
拋棄區分求共對
放開彼此心中矛盾
理想一起去追
同舟人誓相隨
無畏更無懼
同處海角天邊
携手踏平崎嶇
我地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
不朽香江名句
原圖:
逢星期一上載
圖片由作者提供
在內地四年,多少已習慣裡面的生活及人際關係的模式,當年還未流行用「國情」去解釋那些我們看不慣的人與事,反而會一廂情願用「比時間」讓她去自我完善,希望有一天會跟世界接軌。當然二十年過去了,現實永遠不能用人的意志去轉移,結果是自己轉移去適應「國情」,這樣自我感覺會良好得多!
當年帶著「港燦」的身份回流香港從新站起來,第一步要做的是再次融入香港人的生活。包括看看流行什麼東西、有什麼電影話題、卡拉ok唱什麼歌,發覺原來自己已經跟香港的節奏脫節,有點「土」,在內地幾年的經驗在那時是用不著,加上又不願意留在國內發展。開始有點迷失,覺得自己在這裡失去價值,前路茫茫的感覺從未如此強烈!
徬徨在這是十字路囗、樽頸位還是掘頭路時,總會有人出現幫你一把,給你一個機會,當然有更多是假機會。假機會通常是賺錢快、容易做,手快有手慢無;而真正的機會是一定要付出,不容易及未必成功。同一件事你看到的是機會其他人看到的可能是無意義,關鍵是你是否想改變?是否你喜歡?是否令你可以發揮自己?
再加上這個機會能夠令你重拾自己的價值,你才會滿懷熱誠去實踐這個機會!
要做番一個香港人,自己的價值定位在那裡?頭幾年在谷底尋尋覓覓的,就是自己還有什麼價值讓人去賞識你。而自己還未找到自己的價值前,我先了解香港人的價值在那裡?
在當年被認知的香港人的價值,包括勤奮工作、重視公義及靈活變通等,自己還算有一點,而且這祇是起點,屬於自己的價值是由自己創造出來,要做番一個香港人,我就從這點開始.....
逢星期二上載
圖片來源:互聯網
最近的環保大使訓練中,我要學生們排行香港和世界和各國的回收效率龍虎榜。
你也來排列一下吧:日本、美國、星加坡、英國,你會如何排列呢?
他們都把日本排放在第一,香港包尾。
他們全都答錯了,排列應該是:香港(48%)、星加坡(48%)、美國(24%)、英國(17%)、日本(17%)
市民都誤會以為香港的回收做得不好,事實上,香港的回收做得不錯,加上現在又回收玻璃、塑膠、電池等,又開始廚餘堆肥,多管齊下,也努力設計開展基建,以應付快將滿瀉的堆填區。
外國的回收實況,很多時候,要真的在那個地方居住過才能說出實況。
例如,在香港最有回收價值的紙皮,在英國很多地方,雖然有上門分類回收,但紙皮竟然不在回收之列,要拿去焚化。
日本的回收箱中,有一類寫著“可燃燒”,是運往焚化的。
台北市,不是台灣呵﹗經常被拿出來做榜樣,他們走過的路,並不是順利的,市民的反對,不守規則,甚至有人說要買一部雪櫃來放廚餘,
垃圾收費都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實行得好。
我希望香港愈做愈好,在學習的階段中,各人必須負起自己的責任,處理和回收自己制造的廢物,政府也必須早作準備,以應付很快便會被堆滿的堆填區。
逢星期一上載
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