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ga888 專欄文章

在中學裡推行[成人加冠禮]已有多年,當中的困難重重不足為外人道,要向校長、老師、家長等人找機會解釋,真是插針也尋不到縫隙,因為在香港推廣中華文化,目前仍然不是熱潮,學英文是家長的首選,報讀日文、法文,都標榜國際化,萬多圓一個西餐禮儀課程,令人排隊等候,西化的思想佔著優勢,這是社會的現實。

這種禮儀用「德育及生命教育」為推廣目標,以「責任承擔」來做主題,學生在舉行典禮之前,要聽一個詳細的講座,講解禮儀的作用和精神內涵,因為「禮」是人與人互相尊重的肢體藝術,是美的抒泰。另一方面,也會講述名與字的特殊意義,「名」是父母所定,「字」是由自己選擇,當然可以請教老師,也可以依據名而選取延伸的意思,或者可以表達個人的志願,故此可稱為「志字」,是人生未來的座佑銘。例如諸葛亮,「名」亮,「字」孔明,孔,是小孔洞,明,是明亮。人的存在可說是天地的一個小孔而已,但這個小孔也能發揮生命的光輝,照亮他人和歷史,孔明先生的成就已經滿足他父母的祈望,是很正面的例子。

有一位很有創意的同學,選志字為「卜直」,雖然有不雅的諧音,但他的解釋很妥當,「前途未卜,不知道正直的標準在那裡」。靈機動了,我替他寫了聯句:「卜卦由己,自啟光明仁德路;直心多福,美瑜耀彩禮義燈」。

古代成年人才戴冠帽,必須自己用手整理衣冠

 

逢星期六上載

圖片來源:東方日報, 互聯網

受邀訪問,談的是「人生下半場」。對了,如果知天命年(70歲)為人生的總結,今年開始,自己便踏入人生的下半場。於午飯時思考著如何應對訪問內容,忽然聽到背後傳出一聲:

「先生,你嘅涼瓜枝竹飯!」

「咁攪笑?」心想。涼瓜排骨、涼瓜班腩、枝竹火腩...都聽過,怎會有人點這個?

這一笑,卻令我獲得頓悟:涼瓜枝竹飯,便是我要找的答案!

人生上半場,涼瓜便好了﹣越苦越好。涼瓜真的是苦嗎?喜歡吃的人,會跟你說是甘不是苦。越吃得多苦,人才會成長。上半場沒吃過涼瓜的,下半場很難踢,因為你很難經得起風浪。

人生下半場,枝竹便好了﹣越知足越好。曾飽嘗涼瓜之苦,但最後落魄收場的人,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求名利,賺要賺到盡,最後被眾人所排斥,新聞頭條,天天都是。

今天特意「懇求」茶餐廳姐姐為我寫一碟涼瓜枝竹飯,吃入口,坦白說,沒甚味道。但這不就是人生?是苦是甜,要是能知足,那便應該滿足了!

你的人生上半場,夠涼瓜沒有?

你的人生下半場,夠支竹沒有?

逢星期六上載

圖片由作者提供

2013年11月22日, 是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 遇刺五十週年。50年前, 甘迺迪與及妻子前往德州達拉斯市出席活動。甘迺迪乘搭開蓬車駛到書本大廈 (Book Depository Building) 附近時, 現場就傳來了多發槍聲。槍聲過後, 甘迺迪頭部中槍, 癱倒在車箱中。事發後兩個小時, 當地警方逮捕了「兇手」奧斯華 (Lee Harvey Oswald)。

根據事後的華倫報告書 (Warren Commission), 引述當時目擊者是聽到三發槍聲; 而在1979年召開的眾議院刺殺委員會 (United States 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Assassination) 卻指事發時應有四發槍聲。但兩份調查報告都同樣指出三或四發子彈都是由「兇手」奧斯華在書本大廈六樓使用M91/38 手動步槍射出。

外國網站Gizmodo 轉載了經數碼復修後的 Zapruder Film, 可以清楚地看到JFK 遭到暗殺的情形。在第221及222 影格, 甘迺迪已經中槍, 身體向側面傾倒。報告指出那槍由奧斯華從書本大廈射出, 先擊中甘的後頸再由喉嚨穿出, 之後子彈餘勢未止, 再擊中位於前座的德州州長康納利 (John Connally), 但是這一槍並不致命。致命一槍出現在第315影格, 甘迺迪的頭部遭到子彈直擊, 血花四濺, 身體依從慣性往後倒。

jfk-assassination-clip

兇案發生已經五十年, 但是真相依然是撲朔迷離, 因為奧斯華在被捕時已經大叫冤枉, 而且在審判之前又被人當眾謀殺。另外, 亦有人質疑過報告書提及的Single Bullet Theory, 因為要在約120格菲林內 (時間約是 120 * 1/18 ~ 6.7秒) 用手動式步槍連續發射三發子彈, 並且命中移動中的目標, 是相當相當困難。在報告書內提到, 即使是最尖銳的狙擊手, 也要用2.5 秒來用完發射、退膛、再上膛、瞄準、再發射等動作, 而奧斯華又能否做到這樣高超的射擊水平呢? 而你, 又能否在影片之中發現到新的端倪呢?

 

資料來源:Gizmodo

剛過去的一週,除了每週巡迴幼稚園演講外,還有兩場私人舉辦的公開講座,主題都是有關親子的題目,其中有位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態度十分不滿,因此有進行〝適量〞的體罰,對此她亦直認不諱!應該如何改善孩子的態度使她十分困擾,而她的論點聽上來又似是而非的,她這樣說:我已經把所有生活上的鎖碎事全都做好,孩子唯一要做的就是把書讀好,就這麼簡單他也做不到!

作為父母的您,有沒有這類的想法?在演講當時,我馬上想起了一則故事。故事也發生在父親正責備孩子的時候,起因是因為孩子為逃避做功課而說謊,情緒蓋過理智的父親嚷着:「你這個沒責任感的孩子,竟為了逃避自己應有的責任而說謊,你可知道華盛頓像你這年紀的時候做了什麼?」由於父親已把華盛頓的櫻桃樹故事說了很多遍,除「對不起」外,並沒預期其他回答,可是孩子竟說:「華盛頓像我的年紀時做了什麼我不清楚,但他像你的年紀時在做什麼我卻知道。」

同樣地,那位母親太過自我中心了,讓孩子在家中完全沒有其他責任真的最好嗎?在筆者過去十年『皮紋分析』經驗發現,先天腦神經元量很高的孩子,不能再重覆太多的環境下投入學習,反倒給他更多不同的責任時,他被重視的感覺會產生滿足感而令孩子更有動力。因此,不要太主觀為孩子安排生活,嘗試一同製造和〝孩〞生活吧!

逢星期五上載

圖片來源:互聯網

潘樹仁

人生在世,有說長有說短,開心的時光總是流動得特別快,苦惱的時光總是緩慢地才離開,但流失的時光永遠抓不回來,是鐵一般的事實。青少年時期總不知道困苦,都希望長久地享樂,這個時候把握學習的機會,才是最快樂的光陰,時光流走了,原來已經獲得了寶貴的知識,成為了自己的智慧,沒有浪費時光。

《論語˙學而》是第一章,而第一句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本經典最重要的第一句,就指引我們要爭取不斷學習的時光,因為學習而得到真理,突破了自己的知識框架,必然令內心喜悅。

孔子家語三恕中提到從少到老的時光,在流動之間的時間裡,學習始終是最重要的,可見孔子達到學而厭,文句如下:「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窮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年老對時光的流走最為敏感,若果浪費了光陰,卻不能尋回。

 

鄭德禮

八十年代,香港文化既有內涵,又有特色,流行文化更盛極一時,期間出現不少巨星,唱出不少膾炙人口的金曲,在不少人生命中留下痕跡﹕關於社會的「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連繫個人感情的「莫道你在選擇人,人亦能選擇你,公平原沒半點偏心」。

在往後的二十多年,金曲依然不少﹕九十年代的表達愛意的「一追再追,追蹤一些生活最基本需要」,談及親情的「陪我講陪我講出我們最後何以生疏」,談人生態度的「人善天不欺,簡單一個道理,怎麼不看透」。

日前著名填詞人林夕曾明言「創作不是純風花雪月,是顛覆造反精神,本身就是一個革命…創作要持續發展,要不斷反省同檢討自己,不斷挑戰。」往昔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年代,具備不同的平台展現自己的生命,並從中不斷成長。

時光與發展平台在生命的成長中缺一不可。否則,生命只是隨時光空轉,流動亦標示著邁向死亡,而非盼望與成長。時光在流動,香港創作人的成長平台又在哪裡呢?

 

逢星期三上載

圖片來源:互聯網

版權所有©2013 創動力媒體 Dynamix

hd-porn-free